转自:深圳特区报
首先,公司需要具备合法的法人资格,并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同时,公司需要在证券交易所开设证券账户,并通过交易所的审核程序获得交易资格。
深圳新闻网2024年9月2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熊子恒)昨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林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市委七届九次全会全面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作为重点推进领域,充分彰显了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全力推动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地落实的坚定决心。深圳将锚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的目标,与时俱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创造,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城市创新文化和氛围。
构筑“四链融合”有效机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圳特区报: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构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有效机制。下一步,深圳将如何落实?
张林:深圳制定出台《关于深圳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深圳市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实施方案(2024-2025年)》《关于深圳市实施“四链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等政策,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同时,深圳正在建设一批“四链融合”重要平台。其中,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聚焦开放创新,引进香港和国际高端科研项目160多个;光明科学城聚焦原始创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国家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全市约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约30%的GDP。
深圳坚持“创新推动+产业拉动+资金带动+人才发动”协同发力,构建以创新链产业链为基础、资金链人才链为关键支撑的供给制度体系,发挥深圳特色和优势,科学把握重点产业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四链融合”为工作机制,深圳分类分步骤培育形成了合成生物、光载信息、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脑科学与脑机工程、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具有极强领导力和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成为前沿科技、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深圳特区报:科技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支撑地位,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圳有怎样的思路?
张林:我们将牢记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使命任务,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在创新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基础。在这个方面,最重要的发力点就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实施深圳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河套、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等重大平台建设。
二是在制造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将市科技研发资金的60%以上投向企业需求,推动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发掘更多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
三是在市场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途径。坚持“产业拉动+创新推动+资金带动+人才发动”协同发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金融活水浇灌科技“沃土”
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深圳特区报:市委七届九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再次强调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对此,深圳应该从哪些方面去重点突破,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张林:深圳的创新生态链优势在企业端和市场端,相对来说短板还是在基础研究这块,所以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提出每年把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就是为了尽快把基础研究的短板补上。按照部署,深圳还将打造一个全球的基础研究都可以来深圳转化的开放体系。
在创新链中,科技金融相当于整个转化链条的润滑剂和连接器,科技金融如果不活跃,整个创新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都会大大降低。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任务和市委七届九次全会的部署,我们把科技金融的工作强度再进一步加大,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核心工作,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比如设立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20亿元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还有PE/VC份额转让的试点,天使轮投资人投完后,不用等到公司上市就可以把资金通过份额转让抽取出来,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推动腾飞贷、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等加快提质扩面,加强对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些都是科技金融的一些做法和手段,也是深圳现在需要加强的。
坚持“五不”选人用人标准
汇聚全球创新人才
深圳特区报: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圳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张林: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一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企业需求,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联合企业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要创新载体以及概念验证中心等创新平台,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对企业研发的定向供给和支撑。实施科教融汇发展行动,探索企业出题带动高校科研模式,支持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
二是建立面向全球全国的科技计划体系。优化完善财政资金资助市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跨境资助的审批流程,推动市科技研发资金和政策惠及市内各类企业、机构、组织以及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个人,可用于对接运用全国各地、全球各处创新资源和成果,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原创性引领性项目经理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坚持“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相结合,发挥国家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队作用,在科研实践中锻炼人才。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深圳特区报: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与时俱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下一步,深圳该如何去落实?
张林:深圳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印发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目前,深圳高层次人才总量超2.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人。
持续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制定《深圳市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授权行业龙头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环境。制定科技人才支撑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细化实施科技人才计划项目,靶向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从博士(后)到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的人才成长周期支持机制。
有序推进深圳科创学院建设,构建全新机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率先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积极提升外籍人才来深工作便利度。上线“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设身处地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便利化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和公共服务。
通过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汇聚,推动深圳形成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局面炒股如何股票配资,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